時間:2022-07-23 17:39:5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鷸蚌相爭教學設計,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師們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課堂中的聲音多起來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多起來了,課堂上學習變得更加熱鬧。但是用審視的目光去評價我們的課堂教學,仍然會發(fā)現(xiàn)不和諧的音符。語文課漸漸變得臃腫了,音樂、圖畫、多媒體、表演等各種喧囂的教學形式名堂很多,花樣百出;同時,因為教師不得要領,曲解了新課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質量,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課堂進行“減肥瘦身”,重新回歸“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
一、“瘦身”——呈現(xiàn)簡約的美
1.“瘦”目標——身輕如燕
語文教師心中要有目標,即我的課堂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我要讓學生學會什么。弄清楚了教學目標,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達到這樣的目標。要讓語文課恢復“苗條身材”,擺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簡明扼要的課堂教學目標。
(1)找準起點。
新課標對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蘇教版重視的寫字教學,從第一學段中的“寫字姿勢正確”“寫得規(guī)范、端正、整潔”,目標是入門級的寫字,涵括寫字的姿勢和簡單要求;第二學段上升為“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熟練書寫”,為寫字教學指明了方向;第三學段則是“有一定的速度”“體會漢字的優(yōu)美”,到了欣賞、評價寫字的初步境界。只有當我們對這些階段目標了如指掌才能百戰(zhàn)不殆,無往不勝,設計的教學目標既能到位又能貼近學生的水平。
(2)學會取舍,目標清晰。
各個學段目標還需要細化到每一個課文。其實仔細研讀課文教材,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課文都有很多個的教學目標。比如中年級的《恐龍》,既要讓學生學會生字詞,學會朗讀;要激發(fā)學生認識恐龍、走近恐龍的興趣;還不能簡單地淪為介紹恐龍的種類和變遷,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作者寫這類科普文的寫作技巧等等。從字詞到句篇,從理解詞語的意思到縱觀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詞造句的寫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節(jié)課能盛放這么多的教學目標嗎?答案是否定的,當然不能。那我們?nèi)绾稳∩崮??其實就是圍繞剛才所談到的找準起點,在文本的最高價值和學生的水平之間找一個最佳契合點,化繁為簡,將教學目標定的專一一些,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掌握一項知識或者技能或者情感體驗等等。
2.“瘦”內(nèi)容——撥冗留精
課文僅僅是個范例,是承載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媒介。教師在反復推敲之后,削除課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荊斬棘”直奔目標。如中年級的《剪枝的學問》一課,在學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脈絡:好奇——半信半疑——驚喜之后問學生:種桃剪枝是個什么學問?課文為什么給我們講種桃樹要剪枝的學問呢?
出乎預料的問題立刻將學生引入深層次的思考,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感悟課文的價值:學習的不僅僅是種桃的學問,更重要的是從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嘗試著從更深的層面去審視課文,既欣賞課文的精妙,又能從另一個視角來欣賞課文,領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歸真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充斥著我們有限的課堂時間。必須承認的是,有些多媒體的運用是能恰到好處,能讓語文課堂上無法親身經(jīng)歷、體驗的事物成為眼前景,給樸實無華的語文課錦上添花。但是正因為快捷方便,聲“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所以教師們千方百計地想在課堂上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課堂。筆者認為,只有大部分學生都無法親身體驗的事物使用多媒體呈現(xiàn)時才能起到這種效果,其他的多媒體的運用反而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離開課堂教學的正確軌道。所以,語文課還是要返璞歸真,少用多媒體,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鋪展厚實之美
“瘦”到弱不禁風也不美。刪繁就簡的語文課設計也不能過于單一、膚淺。減去無效的教學行為,我們應該讓語文課中該充實的地方充實起來。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學會運用語言。那么我們的課文是供我們學習的文本,讓我們學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學會像課文那樣地運用語言文字。
1.訓練整合,豐盈課堂
線索形的語文教學設計顯得層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標單一的泥潭,把聽說讀寫割裂開來,如此訓練學生仍然不得學習之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選擇訓練的點要是整合的一個點,把聽說讀寫都融入進去,這個點就充實了,豐滿了,訓練的是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
如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我們可圍繞讓學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寫對話為教學目標,設計整合訓練的板塊:默寫幾個詞語;學習復述這個寓言故事;領悟漁翁的喜笑顏開是因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捉到兩個;想象續(xù)編故事。這樣的板塊整合能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詞語默寫”,分別是張開殼曬太陽;啄肉;相持;喜笑顏開。簡簡單單的默寫詞語,其實蘊藏著幾個用意:會認真傾聽,這是一項很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尋找課文的
關鍵詞 語,有了這幾個
關鍵詞 語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著讓學生根據(jù)這幾個詞語學會復述寓言故事,在不斷練習復述的過程中內(nèi)化文本語言,習得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最后學著文中的對話方式續(xù)編鷸蚌相爭故事后續(xù)。這樣的整合板塊設計既能條理清晰,又能在該著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達,課堂輕盈
語文學習不光是要讀懂作者的文字,還要弄清楚作者表達方式的特色。這些隱藏在文章中的學習價值需要我們教師去挖掘,去取舍。如《趕海》這一課,它的寫法很有特點,如首尾呼應。開頭和結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詞,既能表達作者趕海時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渾然一體,洋溢著濃濃的熱愛大海、熱愛生活之情。緊接著,筆者讓學生根據(jù)老師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題目,來寫一個首尾呼應的開頭和結尾。學生既得意又得言。
3.時間充裕,表達充分
課堂練筆是一種能快速學習寫作文的捷徑。為了避免出現(xiàn)小練筆只是個“花架子”——只看學生手不停揮,不注重學生寫的質量。因此,我們要給足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整經(jīng)歷仿寫的過程,在不斷地、反復地練筆過程中領悟表達的魅力,學會正確表達。
關鍵詞:語文教學 正能量 負能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2B-006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對語文學科的教學,做出了這樣的闡述――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相對而言,在培養(yǎng)人、培育人性方面,語文學科承擔著較多的任務。但審視我們當下的語文課堂,就會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不管是教學內(nèi)容還是教學手段,有時候因為把握不準或意識不強,存在著一不小心給“負能量”開門的現(xiàn)象。下面,將結合具體的課例,從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維度談一點淺薄的看法。
一、 教什么:抓住文本的重點,警惕對比性文字中的“負能量”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這些對比性的文字將好和壞、善和惡、美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教材編寫者這樣編寫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對比中學會明辨是非,讀文悟理,在閱讀中獲得情感的滋養(yǎng)和人性的熏陶。如《學棋》一文中,專心致志的學生和“走了神兒”的學生對比,《九色鹿》中美麗善良的九色鹿和背信棄義的調達對比……不少老師在這類課文的教學中容易偏離重心。
【教學案例1】《學棋》(蘇教版語文第四冊)
師:誰來讀一讀課文中描寫另一個學生的句子?生:另一個學生聽著聽著就走了神兒,他好像看到一只美麗的天鵝,不由得做起了拉弓射箭的動作。師:當一個學生在專心聽講的時候,另一個學生在干什么呢?生1:他沒有專心聽講,而是走了神兒。生2:他開小差了,還做出拉弓射箭的動作。師:是呀!用書上的話說就是走了神兒。老師想請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讀課文,一個做動作。(指名兩組學生上臺表演,師在一旁指導,下面的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表演,哈哈大笑。)
【我的思考】“專心致志”和“走了神兒”究竟孰重孰輕?細讀這篇課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課文花了不少筆墨寫“走了神兒”的學生,甚至比作者意圖要宣揚的專心致志的學生還要多,但是很明顯,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有非常明確的方向?!秾W棋》這篇課文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一定是“讓學生通過讀文知道專心致志的重要,養(yǎng)成上課專心聽講、不開小差的習慣”。老師將“走了神兒”的學生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失重了,帶來的必然是學生對“走了神兒”印象深刻。雖然這部分內(nèi)容是學生們感興趣的,但是下課后,留給學生的又是什么呢?“專心致志”沒有學會,反而對“走了神兒”印象深刻,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挑選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氣氛容易調動的內(nèi)容濃墨重彩,看似熱鬧,卻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一遍遍強調假惡丑,與真善美漸行漸遠,最后只能是得不償失。
這樣的課文究竟應該怎么教呢?
首先,抓住重點,突出正向內(nèi)容。面對這樣的文本,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應該放在哪一方面?毋庸置疑,真善美的一面應該是我們大力弘揚的,語文學科在人文性上的要求就是引導學生向善向上向美,這是我們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學的方向不能錯。作為教師,在課前預設的時候還是應該以“真善美”的內(nèi)容為抓手,對學生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落實在《學棋》這篇課文上,筆者覺得就應該是以“專心致志”一詞為中心詞,體會一個學習專心致志,最終能夠遠近聞名的棋手。這個詞甚至可以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課堂上學生課文讀得好是專心致志的結果,問題答得好是專心致志的結果,字寫得好也是專心致志的結果。這樣在讀文、悟理的過程中,“專心致志”就如同烙印一樣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底。
其次,科學取舍,淡化負向情緒??赡苡欣蠋煏枺哼@類課文中描寫假惡丑的內(nèi)容是不是應該舍棄,不碰了。當然不是!只是在教學中注意時間的分配和正確的引領,強化正面的內(nèi)容,淡化負向的情緒,落實到《學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在教學“走了神兒”的學生這部分文字時,可以節(jié)奏快一點,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專心致志”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教學時的情感濃度,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意的不是“走了神兒”的學生是怎么做的,而是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行為的不好后果,讓學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正能量”在學生心中升騰。
心中常想一句話: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做事更有價值。因此,教師拿到教材,究竟應該教什么?哪個部分重點教?不僅要從語文的角度去思考,還要關注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人們常說:幼學如漆。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會在我們一生的精神成長中打上烙印。
二、怎么教:抓住教學的重心,警惕“誘人形式”后的“負能量”
完整的語文教學,在進行理性思維訓練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能認知、理解、體會其中的感情。不用說,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為這些感情所浸潤、陶冶。這就是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熏陶。但有的時候,誘人的形式后面尾隨的是意想不到的“負能量”。
【教學案例2】《鷸蚌相爭》(蘇教版語文第六冊)
師:鷸和蚌互不相讓,你來我往,相互爭斗,你覺得它們還會怎么爭斗呢?請大家發(fā)揮想象,也來說一說。生1:河蚌把殼關得更緊了,鷸的嘴巴都被夾疼了。生2:鷸不甘示弱,把河蚌高高舉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學生發(fā)揮想象,想出種種相爭的場景,老師表揚學生能夠大膽想象。)師:像這樣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是“相持”,這樣的爭論一直持續(xù)了好久。同學們,讓我們體會著鷸和蚌的心情分角色讀一讀鷸和蚌的對話,我們讀三次,第一次站著讀,第二次坐著讀,第三次趴著讀。注意情感的變化。(學生三次讀,一遍比一遍沒有力氣。)
【我的思考】誘人形式和情感導向究竟孰重孰輕?在文本空白處進行想象說話練習是語文課堂上常用的教學手段,很多老師也在課堂上這樣做,我們希望學生思維發(fā)散,說得深入。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似乎學生說得越狠,相互爭斗的辦法越多,表明學生的思維越深入、越發(fā)散,學生的回答也就越精彩。但是沒有想到這樣的訓練與教材強調的情感走向已經(jīng)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的教學只能讓我們離原來的目標越來越遠。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警惕“負能量”的侵襲。
1.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有人說,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問問自己: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發(fā)展――這是我們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追求――你有沒有考慮到,我們的學生是不是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如果不是,請及時喊停,哪怕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地將彼此間的“戰(zhàn)火升級”,他們接觸的是不斷的爭斗,學會的只能是互不相讓。所以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中,按預設應是揭示寓意的時候學生依然在相互爭斗就在情理當中了。和感情反方向的拓展必然會帶來這樣的教學后果。我們怎能讓學生一邊體驗著相互爭執(zhí)、欲將對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一邊卻要懂得遇事不能爭執(zhí)不休的道理呢?這個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2.換一種方式的精彩。
《鷸蚌相爭》試教之后,結合課堂上的實際和聽課老師的反饋,我不斷思考,想找到一個到達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既然原來的路行不通,那么能不能換一種方式呢?在第二稿教案中,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后,教師話鋒一轉:爭論不休、爭執(zhí)不止,它們就是這樣相持的。如果不是這樣相持呢?換一種方式,相互讓一讓,可以怎么讓?結果又會怎樣呢?于是,學生的思維方向發(fā)生了改變,由原先的“互不相讓”轉變?yōu)椤巴艘徊胶i熖炜铡?。有了這個地方的鋪墊,到后面讓學生說說“簍子里的鷸和蚌又在說些什么”的時候,學生的情感認識已經(jīng)到位,相互之間的對話就直奔主題了,教師隨后的寓意揭示也就顯得水到渠成。學生道德的建構,需要正確的形式作為支撐。正確的形式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還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fā)育。正如惠特曼所講: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作為教師,就要在一開始讓學生看到對的東西。
參考文獻:
將閱讀納入日常教學
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將“全閱讀”納入常規(guī)教學體系。
首先,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教材的內(nèi)容和安排加入與“閱讀”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開始,也可放在最后一個流程體現(xiàn),根據(jù)學科的不同,由學科組研究后,進行統(tǒng)一的安排。如在《鷸蚌相爭》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教師增加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曾經(jīng),燕國大夫蘇代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后,趙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這個故事就是《鷸蚌相爭》,它出自《戰(zhàn)國策》,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這部著作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我們來欣賞一下原文。
教師出示: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卑鲆嘀^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
曝(pù):曬太陽。箝(qián):夾住。喙(huì):鳥的嘴巴。禽:同“擒”,捉獲。
1.生讀這篇文言文。
2.在故事中,誰就像鷸和蚌,誰成了漁翁?
3. 這篇文言文共有幾句話?聯(lián)系課文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師讀文言文的句子,生讀對應的段落。
其次,教師每天都要布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課外閱讀作業(yè)。如教師在《公倍數(shù)和公約數(shù)》的教學后,設計相關的閱讀作業(yè):①課外閱讀《韓信點兵》的故事;②思考:韓信是怎樣算出這隊士兵最少有多少人的;③關注: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最小公倍數(shù)的知識來解決。
第三,學校將每周五定為閱讀日。各班學生在教師的陪伴下,每周五中午進行1小時的課外閱讀。閱讀內(nèi)容根據(jù)周五中午值班教師任教學科來定,比如,語文老師帶班,就進行文學作品的共讀;數(shù)學老師帶班,則共讀數(shù)學歷史故事、數(shù)學家的故事、數(shù)理形成的故事等。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的差異,可以采用紙質閱讀、網(wǎng)絡閱讀、視頻閱讀等形式。如閱讀《西游記》,低段學生會和教師一起觀看動畫片和繪本;中段則進行紙質簡縮版的閱讀;高年級學生則和教師一起閱讀原著。
每學期,學校組織學科組長制訂一次師生共讀計劃,每周的閱讀內(nèi)容和形式也由各年級學科組統(tǒng)一。師生共讀既有教師的指導教案,還有教師預設的閱讀提問以及學生的閱讀問題單。
閱讀日,所有學科都不能布置書面家庭作業(yè),但必須有一項紙質閱讀作業(yè),并且通過“家校通”告知家長,以親子閱讀的形式完成。
第四,在大課間活動中增加“兒童閱讀操”。教師把古詩詞的閱讀編排成兒童喜愛的“唱詩”活動,加入體育、舞蹈的元素形成一套集誦讀記憶與體育鍛煉和藝術審美于一體的“閱讀操”,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把“全閱讀”理念通過外顯的形式傳達出來。
以活動來推動學生的閱讀
要使小學生養(yǎng)成自主的閱讀習慣,就必須讓他們體驗到閱讀的快樂?;谶@樣的理解,我們把小學生喜歡的多項動手、動口的閱讀活動納入校本節(jié)日――全閱讀節(jié)中。一般來說,閱讀節(jié)為期一個月,每學期開展一次,每次一個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閱讀的興奮點,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如以成語為主題的閱讀節(jié)包括成語書寫大比拼、成語故事PK、成語表演大舞臺、成語繪畫大展示、好書交換、與作家對話、讀書主題中隊會等活動。
閱讀節(jié)提倡全員閱讀、全過程閱讀。除了以學生為主體來呈現(xiàn)活動以外,我們還以教師為主體來呈現(xiàn)活動――漢語文意象主題閱讀教學周。我?,F(xiàn)有校本教材《漢語文意象主題閱讀》13冊,分別是《梅》、《蘭》、《竹》、《菊》、《蓮》、《松》、《柳》、《月》、《舟》、《馬》、《蝶》、《江南》、《塞北》。這些教材分低、中、高段進行編寫,每學期的主題閱讀教學月中,全校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會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課堂教學,并有一天的集中展示。在集中展示日,邀請家長代表進行觀摩,課畢,把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任務布置給學生和家長,以保障學生后續(xù)的自主閱讀。
考級評價幫助學生保持閱讀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一項“軟性”作業(yè),如何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成為學校評價的出發(fā)點。為此,我們制訂閱讀考級評價方案考查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考級內(nèi)容分必讀書目和推薦書目兩部分,必讀書目來自學校編寫的《閱讀手冊》,推薦書目是校本教材中的部分推薦書目??技壏秶ㄈ齻€方面的內(nèi)容: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的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及建議閱讀書目。②《星級閱讀手冊》中的必讀書目。③校本教材《全閱讀》的內(nèi)容。
考級形式分書面考查和口頭考查,一二年級面試,面試內(nèi)容為必背古詩的背誦和必讀書目的相關內(nèi)容問答。面試由各年級組組長牽頭負責,在一周內(nèi)完成年級內(nèi)5個班全部學生的評價。評委組由年級內(nèi)所有語文教師組成,在這一周,該年級的課表會做相應調整,年級內(nèi)部調整后報備教學處即可。學生面試時,以抽簽的形式確定自己匯報的內(nèi)容,抽兩首古詩和一本童話。命題內(nèi)容分兩個部分,一是詩歌的背誦,二是童話章節(jié)的復述或回答教師提出的與童話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三到六年級筆試,筆試內(nèi)容包括讀書摘抄20段和完成試卷,試卷內(nèi)容分文學常識和閱讀理解,難度不大,因為考級本身不是目的,促進兒童閱讀,保護閱讀興趣才是根本。合格者發(fā)給相應級別的考級卡,力爭100%的通過率。
閱讀等級評價分10個等級,6年內(nèi)的十級考評從量上保證了課標提出的140萬字的閱讀量,而操作的過程則比較簡單,注重學生閱讀的過程,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循環(huán)評價中獲得獎勵和提升。對一些閱讀速度慢的學生,我們會通過改變考試頻率的方法,讓他通過保底數(shù)量的閱讀,獲得十級的證書,使其保持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實際上,教師和家長是非常寶貴的閱讀資源,今后,我們將深入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系列活動。此外,我們將通過學校與社區(qū)、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共建,進一步擴大閱讀資源,形成學校、社區(qū)、館群等共同為兒童閱讀提供保障的立體化網(wǎng)絡。
美麗的金秋,伴著飄飛的黃葉,我們齊聚天津,進行了一次難忘的“國培”之旅。
有幸聆聽了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楊寶忠教授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楊教授站在專家的高度,為我們闡述了現(xiàn)代學校變革的時代背景,并且深刻剖析了其歷史進程。講座事例真實生動,楊教授深邃的思想和見解發(fā)人深省。其中,講到他去某所學校聽一年級語文課,一個學生讀書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于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稱贊她“棒棒棒,你真棒”。講到這時,與會老師都發(fā)出了會心的笑聲。是啊,什么時候我們的贊賞竟然變得如此整齊劃一,流于形式?我們贊賞言語的貧乏無力和孩子們個性化的思維表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對孩子們出色的表現(xiàn)缺乏發(fā)自內(nèi)心的由衷贊嘆。當然,過于夸大的贊賞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恰如其分的贊賞,才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
記得2009年草長鶯飛的初春,我有幸現(xiàn)場觀摩了支玉恒老師的一節(jié)語文課《匆匆》。一襲紅色長衫,精神矍鑠的支老師輕松地把學生帶入散文的情境之中,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讀,層層深入,一遍又一遍地讀。在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的基礎上,很自然地請他們談體會,交流困惑。當時有個學生就句子“我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提出了質疑,因為前面已經(jīng)讀了好幾遍,所以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解答:“我認為裸的意思是說光著身子,沒穿衣服?!痹捯魟偮?,會場上就響起了一陣笑聲,這個答案是不確切的,因為這句話中有兩個“裸”,而第二個裸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對于自己虛度的二十多個春秋一事無成的哀嘆。對于這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當時,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個學生身上,令他一時不知所措。我想:如果此刻講課的老師是我,該怎么評價他的回答呢?是直接否定?還是讓他再想想?這時,只見支老師走了過去,看著他說:“第一個裸就是這意思,一針見血,好!可是第二個裸并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再思考!”接著又有學生舉起了手……多么睿智的答復??!簡簡單單卻絲毫不含糊,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既肯定了學生回答問題時有價值的東西,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思考的方向,對于知識性的內(nèi)容沒有一句似是而非的評價!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贊賞??!
去年冬季,西工大附小的王廣智老師為我們做公開課《鷸蚌相爭》。王老師幽默風趣,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師生交流充分,學生思維活躍,奇思妙想層出不窮。根據(jù)王老師的教學設計,這節(jié)課后半節(jié)有個指導背誦的目標,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王老師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誰能把課文聲情并茂地背下來,他就是師者之師!一聽這話,學生都興奮起來,能給這么有意思的王老師當老師,那多自豪??!于是,一時間禮堂里書聲瑯瑯,不一會工夫就有人舉起手來,可是,第一個站起來的學生太緊張,不停地“卡殼”,于是王老師隨機指導了難以背誦的句子,第二名學生背誦比較順暢,王老師又相機鼓勵學生帶著動作,入情入境地背誦,這樣兩遍背誦之后,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背了。就都搶著要背,一番爭搶之后,一個男孩子脫穎而出,聲情并茂地背誦贏得了在場老師們熱烈的掌聲。背誦完后,王老師用贊賞的目光注視著他,然后輕輕走過去,向這名學生深深鞠了一躬!他的動作那般自然而真誠,會場上再次響起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我想:對于那個孩子來講,這一躬,不僅是對他這次背誦最高的褒贊,更會使他終身受到鞭策和鼓勵!
其實,喜歡看書的朋友會有一種相似的體會:打動我們心靈的并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積,而是文章中令我們產(chǎn)生共鳴的情節(jié),哪怕敘述的語言再平實無華,也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跡!所以,真正令我們?yōu)橹畡尤莸牟皇俏恼碌男问剑钦鎸嵉膬?nèi)容。以上兩位老師給我們的啟示很深刻,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教育思想,那就是真誠地賞識每位學生,敢于批評指正,把評價的度把握得準確無誤!運用富有智慧的評價語言和肢體動作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善于調整長于鼓勵,使課堂呈現(xiàn)出了一種相互啟發(fā)、由衷賞識、師生融融、教學相長的和諧氛圍。
關鍵詞:動畫素描;面面觀;造型;動勢動態(tài)
培養(yǎng)一名合格的動畫工作者有三大需要:第一,“動畫是畫出來的運動”,是影視美術,創(chuàng)作者必須有良好的美術造型和表現(xiàn)基礎;第二,動畫是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者必須有視聽語言的基礎;第三,動畫是靠形象的運動和動作表達情感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掌握人物、動物和自然現(xiàn)象等的運動規(guī)律。對于在動畫素描教學中如何挖掘和深化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積極性,如何組織和設計課堂教學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素描課與動畫專業(yè)的結合:
一、在速寫中強化訓練的內(nèi)容
1.對動勢的理解
動畫中的動作設計要體現(xiàn)出動作,動作要想精彩,就得把動作的動勢做足。動勢是一個動作開始前的能量累積,是一種蓄勢待發(fā)的狀態(tài),它有一種預知性,看了這個動勢就會知道下一個動作怎樣發(fā)生。在動畫中還有很多準備動作,如跑前的準備動作、生氣前的準備動作、跳躍前的準備動作等。
2.對動態(tài)線的理解
要把角色的動作畫足,就必須找準角色的動態(tài),這樣單幅的特寫畫面會很美,特寫的情況也經(jīng)得起推敲。動態(tài)線對單幅畫面和定格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作品《鷸蚌相爭》最后一幅定格畫面,漁翁雙手抓住鷸鳥的動作的定格處理,動態(tài)線畫得非常舒展,畫面讓人感覺美極了。
3.對一個人物特定動作的過程的理解
動畫專業(yè)的速寫訓練增加了新的項目,那就是對一個人物特定動作的過程的反復觀察與理解。要畫好這組動作,就要把整個動作過程看清楚,包括起止的動作在哪里、動作的轉折在哪里,重要的還有對時間的把握,看動作究竟用了多少秒等,一定要多次記錄下來,與畫好的原動畫在填攝影表時作一下對比,感受動畫中時間的概念。
二、結合軟件的功能和特點進行教學
1.結合作業(yè)講解對單幅畫面的理解
單幅畫面在這里是指一幀的圖片信息量,而畫面質量的好壞決定了動畫片的視覺效果。一幅優(yōu)秀的單幅畫面包含了適宜影片風格和情節(jié)的構圖、符合情節(jié)意境的色彩基調、指定人物的動態(tài)設計、關鍵角色運動的起止動作(原畫),背景也是單幅畫面。
2.結合作畫步驟說明對圖層的理解
圖層是電腦編程者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動畫設計的最終效果而設定的一個菜單文件名稱。作畫也有一定的科學步驟,有了方法,繪畫就變得有頭緒,軟件也是如此。在軟件中制作無紙動畫時,在時間軸左邊有一個圖層文件夾,打開時就可以看到很多圖層,如動作圖層、背景圖層、物件圖層等。作畫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軟件也是一個一個圖層做出來的。
3.結合人物整套動作的速寫講解對幀的認知
在速寫課的授課過程當中,教師會給學生安排單個人物整套動作的速寫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結合軟件的功能進行講解。如,無紙動畫制作軟件中就有一個繪圖紙外觀輪廓按鈕,當用戶打開這個模式后,可以看到其他相關幀上的圖形輪廓。就好像把諸多畫好的人物動態(tài)的動畫紙放在透光臺上一樣,所有的人物運動輪廓都清晰可見,并且人物的運動軌跡可以在幀上對應,這樣就會使學生對幀有進一步的了解。
三、課堂實踐作業(yè)與創(chuàng)作作業(yè)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第一,把透視課作業(yè)訓練從教室中搬到樓道里,讓學生畫樓梯樓道,提升學生對場景的認識和對透視的運用能力。在畫室里講解透視的基本原理,作業(yè)訓練則搬到樓道中進行,學生在可以看到大的透視線縮減的同時,也可以選擇角度畫樓梯和樓道,這使學生在掌握和運用透視知識的同時也對動畫場景有了一定的認知。第二,把頭像的課堂作業(yè)轉換為嚴格的人物造型頭像轉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對角色造型的認識。在頭像的訓練課中,不應單純地把模特請來讓學生畫頭像,而應緊緊結合動畫的造型轉面重新組織課堂教學設計。把課堂作業(yè)按教學設計展開,按規(guī)定的課時畫一個固定模特的八個面,這樣就可以為學生下一階段的造型設計課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很好的課程銜接作用。第三,把課后作業(yè)布置為繪畫日記和多格漫畫日記,提高學生對分鏡頭用畫面敘事的認識。作業(yè)的布置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既可以鞏固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可以使新的教學理念和專業(yè)模式在學生作業(yè)中得到延伸。動畫專業(yè)的教學目標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方向,所以作業(yè)布置不再是單純的量的問題,而應緊緊圍繞能夠提高專業(yè)水平的思路進行。如,布置繪畫日記和多格漫畫日記,這樣定時定量,一個教學周期做下來,效果特別明顯,學生組織畫面的動手能力必然生成,用畫面敘事的能力也具備了,自然就為畫出畫面分鏡頭臺本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素描是動畫專業(yè)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動畫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該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一線教學經(jīng)驗,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對動畫專業(yè)素描教學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動畫專業(yè)素描教學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動畫素描;面面觀;造型;動勢動態(tài)
培養(yǎng)一名合格的動畫工作者有三大需要:第一,“動畫是畫出來的運動”,是影視美術,創(chuàng)作者必須有良好的美術造型和表現(xiàn)基礎;第二,動畫是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者必須有視聽語言的基礎;第三,動畫是靠形象的運動和動作表達情感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掌握人物、動物和自然現(xiàn)象等的運動規(guī)律。對于在動畫素描教學中如何挖掘和深化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積極性,如何組織和設計課堂教學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素描課與動畫專業(yè)的結合:
一、在速寫中強化訓練的內(nèi)容
1.對動勢的理解
動畫中的動作設計要體現(xiàn)出動作,動作要想精彩,就得把動作的動勢做足。動勢是一個動作開始前的能量累積,是一種蓄勢待發(fā)的狀態(tài),它有一種預知性,看了這個動勢就會知道下一個動作怎樣發(fā)生。在動畫中還有很多準備動作,如跑前的準備動作、生氣前的準備動作、跳躍前的準備動作等。
2.對動態(tài)線的理解
要把角色的動作畫足,就必須找準角色的動態(tài),這樣單幅的特寫畫面會很美,特寫的情況也經(jīng)得起推敲。動態(tài)線對單幅畫面和定格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作品《鷸蚌相爭》最后一幅定格畫面,漁翁雙手抓住鷸鳥的動作的定格處理,動態(tài)線畫得非常舒展,畫面讓人感覺美極了。
3.對一個人物特定動作的過程的理解
動畫專業(yè)的速寫訓練增加了新的項目,那就是對一個人物特定動作的過程的反復觀察與理解。要畫好這組動作,就要把整個動作過程看清楚,包括起止的動作在哪里、動作的轉折在哪里,重要的還有對時間的把握,看動作究竟用了多少秒等,一定要多次記錄下來,與畫好的原動畫在填攝影表時作一下對比,感受動畫中時間的概念。
二、結合軟件的功能和特點進行教學
1.結合作業(yè)講解對單幅畫面的理解
單幅畫面在這里是指一幀的圖片信息量,而畫面質量的好壞決定了動畫片的視覺效果。一幅優(yōu)秀的單幅畫面包含了適宜影片風格和情節(jié)的構圖、符合情節(jié)意境的色彩基調、指定人物的動態(tài)設計、關鍵角色運動的起止動作(原畫),背景也是單幅畫面。
2.結合作畫步驟說明對圖層的理解
圖層是電腦編程者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動畫設計的最終效果而設定的一個菜單文件名稱。作畫也有一定的科學步驟,有了方法,繪畫就變得有頭緒,軟件也是如此。在軟件中制作無紙動畫時,在時間軸左邊有一個圖層文件夾,打開時就可以看到很多圖層,如動作圖層、背景圖層、物件圖層等。作畫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軟件也是一個一個圖層做出來的。
3.結合人物整套動作的速寫講解對幀的認知
在速寫課的授課過程當中,教師會給學生安排單個人物整套動作的速寫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結合軟件的功能進行講解。如,無紙動畫制作軟件中就有一個繪圖紙外觀輪廓按鈕,當用戶打開這個模式后,可以看到其他相關幀上的圖形輪廓。就好像把諸多畫好的人物動態(tài)的動畫紙放在透光臺上一樣,所有的人物運動輪廓都清晰可見,并且人物的運動軌跡可以在幀上對應,這樣就會使學生對幀有進一步的了解。
三、課堂實踐作業(yè)與創(chuàng)作作業(yè)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第一,把透視課作業(yè)訓練從教室中搬到樓道里,讓學生畫樓梯樓道,提升學生對場景的認識和對透視的運用能力。在畫室里講解透視的基本原理,作業(yè)訓練則搬到樓道中進行,學生在可以看到大的透視線縮減的同時,也可以選擇角度畫樓梯和樓道,這使學生在掌握和運用透視知識的同時也對動畫場景有了一定的認知。
第二,把頭像的課堂作業(yè)轉換為嚴格的人物造型頭像轉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對角色造型的認識。在頭像的訓練課中,不應單純地把模特請來讓學生畫頭像,而應緊緊結合動畫的造型轉面重新組織課堂教學設計。把課堂作業(yè)按教學設計展開,按規(guī)定的課時畫一個固定模特的八個面,這樣就可以為學生下一階段的造型設計課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很好的課程銜接作用。
第三,把課后作業(yè)布置為繪畫日記和多格漫畫日記,提高學生對分鏡頭用畫面敘事的認識。作業(yè)的布置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既可以鞏固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可以使新的教學理念和專業(yè)模式在學生作業(yè)中得到延伸。動畫專業(yè)的教學目標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方向,所以作業(yè)布置不再是單純的量的問題,而應緊緊圍繞能夠提高專業(yè)水平的思路進行。如,布置繪畫日記和多格漫畫日記,這樣定時定量,一個教學周期做下來,效果特別明顯,學生組織畫面的動手能力必然生成,用畫面敘事的能力也具備了,自然就為畫出畫面分鏡頭臺本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關鍵詞】群文閱讀;困惑;對策
最初聽說“群文閱讀”四個字,緣于一次國培之旅,講座中,洛陽名師許利平老師將自己近年來與同事在群文閱讀之路中的探索與收獲及群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傾囊相授,同時還為我們推薦、介紹了一位在群文閱讀之路上已頗有建樹、卓有名氣的先行者――蔣軍晶老師。懷著一份好奇、帶著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對群文閱讀教學之路的向往,我拜讀了蔣軍晶老師的多篇文章及教學實錄,對“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無獨有偶,適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組織開展中小學群文閱讀實踐研究專項課題,我積極參與,引領學校優(yōu)秀骨干教師投身其中,重點研究群文閱讀中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策略。
一、初步認知群文,理論學習尋支點
群文閱讀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是相對于單篇閱讀應運而生的,沒有單篇就沒有群文閱讀;單篇教學是“例”,是精讀和講讀;群文閱讀是“組”是“群”,是略讀是瀏覽。精讀以單文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舉一;而群文略讀是“以廣見深”,是“以博見?!?,是反三。群文閱讀教學要處理好五大關系:教科書與群文的關系,精讀與略讀、瀏覽的關系,訓練閱讀和發(fā)展思維的關系,學讀與學寫的關系,群文閱讀與整本書的關系。
從課題開題以來,我按照課題開題報告的計劃要求全體成員全方位廣泛閱讀群文閱讀相關理論書籍,我們重點閱讀了《中國兒童閱讀6人談》、《群文閱讀的嘗試與思考》《群文閱讀新語文讀本》這三本書籍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在平時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頸時力求找到理論依據(jù)為自己撥云見日。同時,有目的地矯正學生不良閱讀行為,利用學校微信群分年級為學生做好每日推薦,鼓勵家長也踴躍參與其中,和孩子親子閱讀,共同交流、體會和感受,有意識地讓家長、學生明白一個多元化的大閱讀時代即將到來,學校中的教科書僅僅是一塊跳板和支撐點。群文閱讀讓課內(nèi)大量閱讀有了實施路徑,它不但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飽滿、鮮活,還將語文課堂的教與學的方式變得靈活富有彈性,它會改變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成為改良課堂教學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窮水盡遇瓶頸
面對群文閱讀這一新生事物,我們充滿了好奇、迷茫、興奮,蹣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義,有的老師認為群文閱讀就是幾篇文章的組合,在一節(jié)課里多讀幾篇文章,簡單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課堂上看到孩子們在囫圇吞棗地讀,只能看到量的變化。有的老師還未能從單篇閱讀教學的模式中脫身出來,詳細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集體建構,單向輸入代替共同參與。對于文本的閱讀還停留在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狀態(tài)。初期嘗試,僅增加了教學工作量,老師們完全沒有享受到群文閱讀“悅讀”快樂。
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摸索和調整,我們發(fā)現(xiàn)在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找準“基點”,“異徑”對接。課內(nèi)外閱讀要鏈接好,以文本為基點,打破傳統(tǒng)的“線性”閱讀方式,最終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會等共同參與的呈輻射式“球形”立體閱讀方式。在群文閱讀中,強調用教材教。以往的課堂教學,強調教教材,重視課課精,課課清,強調文本的重要,學習內(nèi)容是以“一個文本”為視野的。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探索和嘗試之后,怎樣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學習時間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群文閱讀的路上,種種困惑束縛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復實踐終突破,柳暗花明出對策
群文閱讀的路上,困難并不能阻擋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為點的集體備課活動中,大家依舊熱情高漲,共同研討,不斷爭論,將諸多疑惑梳理歸納為三點:教材有什么內(nèi)容是必須掌握的?可以刪掉哪些不必要的問題?文章和補充文章的契合點在哪?這樣不斷大膽地重組加工教材,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晰,學習的規(guī)律更加顯性。
帶著這些問題,我如饑似渴,查閱了許多關于群文閱讀的教學實錄,如蔣軍晶老師的《去年的樹》《創(chuàng)世神話》《橋》,曹海棠老師的《一圈一圈往下繞》《讀古詩,想畫面》《勇氣是什么》《有意思的顛倒歌》等,這些教學設計讓我對群文閱讀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鼓勵老師們試著進行了一些課堂教學改革,大膽地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等文種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jīng)過規(guī)范的,詞語的選用是經(jīng)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教材體”文章,而“群文閱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敘述的復雜性,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比如:在教學古詩《絕句》時,我們讓孩子們熟讀詩句,借助插圖猜詩意,領會詩的意境,落腳點放在詩句的特點: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遠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兩首《絕句》,讓孩子找出這些詩篇里有沒有這樣的特點。在教學寓言《鷸蚌相爭》時,我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和表演鷸、蚌爭執(zhí)的情景,再讓孩子明白它們錯在哪里,體會寓意。接著再引入另外兩篇寓言,通過填寫表格歸納出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5課《錫林郭勒大草原》,這篇課文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寫出錫林郭勒草原的廣闊美麗和歡騰,以此為契合點,我們挑選了一組運用了動靜結合寫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場雪》《鳥的天堂》,古詩《絕句》《鳥鳴澗》《山居秋瞑》,豐富課程資源,在學習課文之后,通過類比朗讀,讓孩子初步感知動靜結合寫作方法的妙處。
一段時間摸索下來,老師們的課堂悄悄發(fā)生了轉變:1.探究的課堂。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學生就是知識的探索者。以往,教師單向的知識傳授雖然來得方便快捷,但是,沒有起到讓學習真正發(fā)揮的作用。群文閱讀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確課文與課外閱讀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群文教學,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學會運用。2.讀書的課堂。群文閱讀,強調的是閱讀量。在同一單元下,課內(nèi)文本4篇,課外文本8篇,較以往閱讀量明顯增加。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通過朗讀、默讀、瀏覽、批注等方式進行學習,在讀中學習讀的方法,在讀中獲得規(guī)律。
群文閱讀是一種兼具高性價比和可操作性的閱讀教學方式,轉變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構建了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了師生學習共同體,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打造了優(yōu)秀的課堂形態(tài)。旨在擴大學生閱讀量,提升閱讀力,發(fā)展思維,變化氣質,促進讀寫結合等。量變一定會帶來質變。群文閱讀,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標志,值得研究、推廣、實踐。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群文閱讀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學語文教學從“少慢差費”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條新途徑。我們有幸成為群文閱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經(jīng)過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閱讀將如一顆顆萌芽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綠意蔥蘢!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出版者《中國教育學刊》2013年第6期
[2]趙鏡中,《從課文教學走向真正的閱讀教學》
[3]姚婷,《群文閱讀――有效的閱讀策略》,出版者《小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36期
一、教材是課堂教學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教材是課堂教學教與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落實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在教材的開發(fā)與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論是教師和學生,都不能把教材奉為《圣經(jīng)》而耳提面命,唯命是從,要有敢于質疑和挑戰(zhàn)“權威”的膽識和勇氣。出自《戰(zhàn)國策》中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蚌夾住了鷸的長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蚌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餓死你!”它們互不相讓,最后一同被漁翁捉去了。學生問:“蚌一直用殼夾住鷸的長嘴,它又怎么能說話呢·”在此,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教材得到學生的質疑和挑戰(zhàn)。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p>
2.教材是“范例”,是師生交流與溝通的話題
葉圣陶先生講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記得有位教師也講道:“單靠教材學好語文很難?!笨梢姡滩牟⒉皇菍W習內(nèi)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教學內(nèi)容既要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典型范例深刻領悟,要通過“范例”所提供的“話題”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知識儲備,充分利用各種有價值的學習資源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豐富、拓展“話題”的內(nèi)容,并引發(fā)學生向更寬泛的學習領域延伸,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和愿望。
《春天》一課,是一首歌詞,并配以樹、花、小溪這樣的畫面,可以說這是“窄化”的春天,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教師一句“誰能從生活中的其他途徑找到春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大門打開了,從人們衣著的變化、時令蔬菜水果、乃至流行病等多個角度去“活化”了春天。如果再進一步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去探尋,他們對春天的感知將會更加深刻。
3.主動地對教材進行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編寫有一定周期性,相對于社會生活和科技的發(fā)展又有一定的滯后性,統(tǒng)一的內(nèi)容相對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校、班級又有一定的差異性。照本宣科顯然是不行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要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可以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改動乃至增刪。室外雪花飄飄,教師可以將描寫雪景的課文調至今天來講;課文內(nèi)容為了解北京的名勝古跡,可是學生從沒去過北京城,可以改為了解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科技又有新發(fā)展,考古又有新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對原有內(nèi)容進行刪除,并增加新內(nèi)容。
二、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鮮活的、創(chuàng)生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摒棄“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學生的現(xiàn)象,打破課前預設性教學設計統(tǒng)治課堂教學的局面,堅持計劃性與生成性課程資源的有機結合,教師尤其要耳聰目明,善于傾聽和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和提升,發(fā)揮那些稍縱即逝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重要作用,讓課堂教學充滿靈性和激情,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1.從教師層面看
一是處理好突發(fā)事件。課前,教師想得再周全,策劃得再周密,也總有始料不及的事件不斷發(fā)生,這是十分正常和必然的。面對窘態(tài)和僵局,是手足無措,還是憑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沉著應對,顯然是后者。
某教師講《雨》一課時,正想用電腦演示小雨漂灑的畫面,忽然外面下起小雨,學生不由自主把目光轉向室外。此時,教師放棄原有的教學計劃,干脆讓學生走出教室,盡情去享受、體驗雨淋的滋味,去品雨、賞雨,然后回到教室說雨、論雨,課堂上彌散著歡樂、暢快的氣氛。
二是正視自身的錯誤和不足。“師不必賢于弟子”,由于自身的失誤或準備知識的不足等種種原因,課堂上教師出現(xiàn)錯誤或讓學生問得語塞是在所難免的,此時,教師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還是搪塞、遮掩·顯然都是不對的。應該正視現(xiàn)實,教師不但要有承認錯誤和自身不足的勇氣,更要有引導學生挖掘錯誤原因避免錯誤再次產(chǎn)生的探索。字寫錯了,可以讓學生說說怎樣改;自身不了解的知識,可以讓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引導學生課下通過各種途徑,采取不同的方式共同去解決。
2.從學生層面看
一是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面對萬花筒般的世界,遐想翩翩、異想天開、標新立異是兒童的天性,同時,這也是兒童的權利。想象是創(chuàng)造力的翅膀,是扼殺還是鼓勵·當然是后者。教師讓學生填空:雪化了,變成了 。標準答案是“水”,一個同學填了“春天”,教師判為錯,認為這學生跳著走路,簡直莫名其妙。孰不知,這種跳躍性思維想象出的畫面是多么富有詩意。也許,今天教師“槍斃”了幾個自認為有悖常理、不可思議的句子,明天社會就可能失去幾個極富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
二是善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學生·面對錯誤是回避或訓斥,還是寬容善待,把錯誤當作一個不可多得的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不言自明。因為個體的錯誤之中可能孕育著共性的東西,也往往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或關鍵,加以剖析和開掘,尋根問源以解之,每每會有意想不到的十分有價值的收獲。
某教師上語文觀摩課,學習《驚弓之鳥》,課文最后更羸說了四句話,可有個學生偏堅持說有五句話,且不愿坐下。教師為保護他的自尊心,并了解他錯數(shù)句子的原因,于是讓他請四個同學讀課文,每人一句,他本人讀第五句,結果可想而知。片刻,這個同學驚喜地說:“我知道錯哪里了,我把分號當成句號了!”他很體面地坐下,并贏得了一片掌聲。這一過程,尤其是最后的掌聲,不是很耐人尋味嗎·
三是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墩Z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某教師講《雨》一課,讓學生做一下小雨落下時的動作,多數(shù)學生雙臂上下?lián)]動表現(xiàn)小雨灑落的景象,可有兩三個學生不斷地蹦躍,教師視而不見,置之不理。事后專家問這幾個學生為會么這樣做,答曰:“我表現(xiàn)的是小雨落地后濺起來的景象?!边@種切身體驗獨特而有見地,獨辟蹊徑,怎么就不能得到認同呢·
三、教師和學生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
教師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yǎng)、人格魅力等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豐厚的教學資源。教師飽學詩書,出口成章,學生沉迷于讀書,出口能誦;教師筆走龍蛇,學生龍飛鳳舞,這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染和浸潤,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學生的特長、生活經(jīng)歷、學習經(jīng)驗、優(yōu)點等同樣是一種教學資源。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張揚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