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01:02: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化學實訓總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
短暫的十天國培學習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已結束。在這些天里,有著充實,有著快樂,也有緊張忙碌之后的想家!盡管不適應、想家、困惑、疲憊,但常常還是能感覺到緊張后的充實快樂!說實話我本身就是抱著求真向上的態(tài)度來參加此次培訓的,既然拋夫別子孤苦伶仃的來到這里,就應該克服困難,珍惜機會,學有所收獲。一天一天,我被這些老師吸引著,推動著。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敬業(yè)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我,感染著我。我為我末走進國培而慶幸,我為我在國培班結識這些專家型的教師而感到慶幸,我為我是他們的學生而有點小小的驕傲感。所以我用眼睛注著他們,我用筆記錄著他們,我用心采擷著他們。這次給我們任課的教師全是
精英”這些老師學歷高、經驗豐富,每個人都有特別之處。他們的課堂不但全面,而且細致,有對教材的精彩解讀和分析、有課堂實錄、還有耐人尋味無窮的經驗之談。每天能傾聽他們對教學的理解,感悟他們的思想方法,讓我感覺到不是一種學習,而是一種享受。常常能帶給我思想上的洗禮,心靈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坝兴枷?,有文化,有情感,有藝術的教師是大師。大師的分析總是充滿靈動與啟示;大師的課堂總是充滿了智慧與情趣。給我們這70名學員授課的專家、教授中,基本都是大師。他們全身閃耀著大師的光環(huán),卻無法因這耀眼的光環(huán)而遮擋住自身的才華、韌性、探索求知的的渴望。
2017年11月2-6日,我有幸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職學院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為期三2天的培訓,讓我對信息化教學和如何在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通過這次培訓,我認為信息化教學是一個網絡化、信息化、專業(yè)化、微型化、集中化的教學,同時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對象具體化、實體化、直觀化的新型教學方法。首選對于硬件的條件很高。其次,對于教師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教學設計的能力都要求很高。在培訓的過程中,每一位培訓的老師都提到教師主導,而從案例的分析上,每一位展示的老師確實也做到了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學習。因為在教學中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想一些利用闖關類游戲進行的任務驅動,我想任何一個有智能手機的人都會嘗試以下,在娛樂放松的環(huán)境下就把要掌握的知識點學會了,誰又不想嘗試呢?同時,對于信息化教學,我認為還應該做到以下幾條
一、教學理念上的更新
1、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我真正的認識到活到老學到老的責任感,只有更新觀念,不斷學習新知,從根本上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具備良好的信息收集和運用能力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能力。同時,還應該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各種工具(網絡,各種信息加工軟件等)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組織、運用,這些素質的養(yǎng)成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化素養(yǎng)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
二、專業(yè)知識方面
1、聆聽了單從凱等學者關于“mooc、微課和翻轉課堂”專題與案例分析的學習,使我充分認識到作為老師,要具備基本的信息化素養(yǎng),掌握信息處理加工的能力,還應具備信息收集處理以及表達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同時,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情況,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幾種常用的教學模式和軟件的基本應用 。
2、教育的實質是通過傳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響他人的活動,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對信息的獲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載體把經驗,知識方法傳給學生。發(fā)揮信息傳遞視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創(chuàng)造情境,變靜為動,變可見為不可見,變抽象為直觀,模擬場景,轉化信息,課堂教學效率才會不斷提高。
3、利用現代技術,解決傳統教學手段表達不夠精準,不夠具體,不能夠掌控每一個同學的弊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困難點和影響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哪些關鍵性的教學因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整合點的不同定義。正確運用整合點的診斷方法,才能在現代教學設計中,找準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困難點。把握整合的三項原則:緊扣學習目標;適合用啥就用啥;先用傳統細信息技術后用現代信息技術。
4、要“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發(fā)展為本?!弊鳛榻處熞鹬亟K身教育觀,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組織者,啟迪者,指導者,給漁者,促進者。學生終身學習、發(fā)展觀。做到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會學習,會活用。要以優(yōu)質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為支撐創(chuàng)新,因材施教。處理好尊重鼓勵,民主平等,學會合作的師生關系。
三、細節(jié)上的滲透
一、領導重視,人員到位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遠程培訓工作,并將這個培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召開專門會議布置了相關工作。由本校教師中曾參加過長清區(qū)教育局統一組織的教師信息技術學科培訓活動的專職教師定期進行輔導,保障了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科學管理,措施落實
在培訓過程中,注意做到"三個重視",即重視教師在講座中所咨詢問題的及時解答;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培訓交流研討。本著“邊培訓、邊研究、邊行動、邊總結”的思路,在遠程培訓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逐步構建“以教師培訓機構和教育科研部門為依托,校本研修為基礎平臺,遠程培訓為主要手段”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
三、搭建平臺,展示交流
為了增強培訓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我校將培訓與研討研修有機結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間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了全員集中學習,研討交流氣氛濃厚,扎實有效地推進此次培訓活動的進行。
四、跟蹤考核,保證質量
我校不斷探索教師培訓工作的新機制,努力實現教師培訓的“提高教育理念素養(yǎng)”與“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相結合,“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相結合,“看”與“做”相結合,“培訓”和“教研”結合,不斷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訓效果
1、更新了觀念
通過培訓,參加培訓的教師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拓寬了思路,對新課程的認識與實踐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對自身的素質提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過培訓教師在多媒體有效運用方面有了較大進步,現在大部分教師可以做到得心應手地制作課件。
3、看到了不足
通過培訓,加強自身科學素養(yǎng)和教育素養(yǎng)的提高成為每位老師的共識。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斷的溪水,這樣才能有準備地給學生一杯水。大家認識到:一個好的老師首先是一個課程工作者,再是一個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們的知識要不斷更新。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教育的意義是讓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
4、開闊了視野
培訓讓廣大教師獲得了很多的信息,開闊了視野,同時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許多教師都表示培訓學習不但學有所獲,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學有所用,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
四、存在問題及反思
1、教師參與交流的意識還不夠強。
2、學習中“聽聽激動、想想感動”,“沉”下來思考不夠。
【關鍵詞】“學生互評” 教學法 實訓課程 師范生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065-03
教學評價是教師將教學過程中所得到的信息數據進行篩選、重新組織、解釋,以助于對學生做出決定和價值判斷的過程,這類信息數據包括在課堂上收集到的任何質和量上的素材。依據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其中,形成性評價又稱為過程評價,它是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展開的評價,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成績、情感、態(tài)度、方法等方面做出評價。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者Benjamin Bloom是一位“反饋―矯正性系統”堅定不移的支持者,他認為:“對結果進行評價,意味著終結;而對過程的評價,則暗示著還有改進的機會?!毙纬尚栽u價是學生“掌握學習”的核心。傳統的教學評價主體是教師,對結果的重視程度較大,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很好地貫徹形成性評價的要求。
“學生互評”是指在常規(guī)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特定問題、任務,學生開展獨立或分組思考、討論、交流,展示解答成果,并由其他學生(或小組)按照一定的原則,對解答成果進行評定及點評的過程。學生互評,必須在學生具備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對其他學生的行為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對于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學生互評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是一種有效的形成性評價模式。
一、“學生互評”在高校教學法實訓課程中應用的優(yōu)勢
學生互評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通過互評過程強化和改善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理論認為,自我意識的完善包括“客觀化”的過程,也就是說,自我意識的形成是需要外界條件影響的,個體只有在他人的評價中,才能豐富和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識。
在高校教學法實訓課程中,實施“學生互評”,可以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逐漸補充、矯正自己的自我意識,最終起到強化作用。2015年,Psychology Tech調查顯示,正面的評價對個體自我意識的強化產生積極作用比率為93%,負面的評價對個體自我意識的改善產生積極作用比率為78%。學生在接納評價后,推動自我激勵和自我調節(jié),最終內化為完善的自我意識。
(二)通過觀察學習過程提升知識理解。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及,任何有機體觀察學習的過程都是在個體、環(huán)境和行為三者間相互作用發(fā)生的,強化有機體包括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三種方式。
“學生互評”是重要的觀察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實現社會學習理論中的強化效果:提出的觀點即刻得到評價,從而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刺激,屬于直接強化;其他學生通過聽取學生觀點和評價者的評價,決定自己的思維取向,屬于替代強化;收到評價后,結合自身理解進行正面或負面的強化,屬于自我強化。學生互評能為學生帶來直接、客觀的知識理解提升。
(三)通過團隊活動提高合作能力。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對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推動力。實訓課程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他們必須對學習的材料、資源進行采集、整合――這一切都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完成。
因此,在每個小組當中,所有學生針對同一個問題,展開互助式的討論,這對他們提出了分工合作的要求。能讓學生學到在常規(guī)課堂中很少觸及的團隊化模式,而這種團隊合作能力也是師范生未來的教師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皩W生互評”為他們提供了團隊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一個團隊中明確自己的定位,加入團隊討論,讓學生經歷成功的團隊合作體驗。
二、“學生互評”在高校教學法實訓課程中的實踐
美國著名教育學、心理學家Jerome Seymour Bruner認為,事先為學習者安排學習的最佳經驗,是一個教學過程中重要的起點。換句話說,為使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是每個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教師應當采用與學生交換意見的各種教學策略,使討論變?yōu)檎n堂中的一種主要交流工具。
高校教學法實訓課程,即以教學法理論知識為依托,進行自主或者分組的實踐活動,達到進一步熟悉教學技能,掌握教學方法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
實訓課程是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過程的實現載體。在Bruner定義的學習過程中,習得、轉換和評價應當是同時發(fā)生的。因此,實訓課程中不可或缺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條理地將所學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加工,并對其他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評價,在交流互動中轉換成自我的理解。實訓課程及其包含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是三個過程的縮影,能實現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化搭建,并得以進一步完善。在實訓課程中,除了學生實踐活動外,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也十分重要――實踐活動只是學生從主動角度學會了怎么做,“學生互評”則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能否被其他學生接納,達到完善自我意識的效果。因而,學生互評甚至比實踐活動本身更為重要。
(一)包含“學生互評”的實訓課程設計。在設計包含學生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實訓課程時,應包括任務布置、組內討論、分組展示與評價、師生總結四個階段,在每個過程中均滲透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如圖1所示。
圖1 包含“學生互評”的實訓課程設計課堂結構示意圖
第一階段:任務布置階段。任務布置階段的關鍵是將任務目標和任務完成方式具體化。因此,在任務詳細規(guī)則的制定中,應通過學生共同討論及互評后實現,并將其作為任務的執(zhí)行細則。
第二階段:組內討論階段。組內討論階段的關鍵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完成本組作品。學生在總任務的驅動下,主動分工合作,收集必要的文本資料、搜索有價值的網絡資源,最終整合成小組的作品。在組內討論過程中,為達成一致的意見,往往會進行激烈的討論、爭執(zhí),也就將學生互評引入整個組內討論階段中。
第三階段;分組展示與評價階段。分組展示與評價階段的關鍵是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評價別人的作品。這是教學法實訓課程的核心階段,任務布置與組內討論均為這個過程服務,教師總結也是根據這個過程的實施情況展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按照小組為單位展示本組教學作品,并按照任務布置階段中設定的評價指標對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公開的評價。
第四階段:師生總結階段。師生總結階段的關鍵是進行客觀、具有概括性的總結。這個階段主要就實訓課程中展示的作品本身和學生互評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包含“學生互評”的實訓課程案例――“化學教學設計”。在“化學教學設計”實訓課程中的四個階段中均引入完整的“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
1.學習目標。理解化學教學設計的各個要素的地位與設計步驟,掌握化學教學設計中教法、學法的合理運用,能按照要求完成分組教學設計,并評價各組的作品。
2.教學設計。在過往的“化學教學設計”實訓課程中,往往采用學生完成教學設計、教師開展評價的方式進行實訓活動展示。而這種個體的展示實際上無法實現全班同學的集體參與,即便是包含評價環(huán)節(jié),也僅僅是部分學生比較積極,大部分同學都沒能參與其中。這顯然與實訓課程的理念背道而馳。尤其對于“90后”大學生,他們的自我防御意識較強,與其他同學缺乏互動,容易在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中閉門造車,未能在實訓課程中切實提高自身的化學教學設計能力。
因此,筆者將“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引入“化學教學設計”實訓課程的四個階段中:在任務布置階段由學生討論、評價后制定評分指標;在組內討論階段幫助、引導各組學生進行“化學教學設計”,指導學生互評;在分組展示與互評階段,學生互相評價其他小組的作品;在師生總結階段,在教師和學生的總結闡述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通過任務布置、組內討論、分組展示與評價、師生總結四個階段中的“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實現實訓課程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對“化學教學設計”的理解。圖2為本實訓課的具體教學流程。
3.實施要點。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任務布置階段。在概括性描述“化學教學設計”活動要求后,展示一個設計案例作為參考。接下來讓學生自主提出具體的評價規(guī)則,并通過互評修正到最佳。為了提高分組教學活動及學生互評的效率,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互相評價后所制定的規(guī)則應當盡可能具體、詳盡,為后續(xù)學生進行全面的互評提供必要依據。師范生雖然已對教學法相關理論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于互相評價的標準還缺乏必要的經驗,這個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例如評分的參考標準及占分比例等。表1為本課程中經教師指導、學生討論后設計的評價指標。
第二階段:組內討論階段。在“化學教學設計”組內討論過程中,學生的互評較為繁雜,沒有太多的精練性,但評論完全是來自每位學生思考后的結果,是真實的自我意識體現。學生被實訓教學任務驅動,通過廣泛的互評逐步形成學習觀、價值觀的統一,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生的個體意識在團隊中得以實現,也鍛煉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師在引導組內討論時應注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組內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出合理的見解。
第三階段:分組展示與評價階段。學生的討論與評價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在邏輯嚴密性上略有不足,甚至有可能是盲目的。所以,教師應當對課堂中的討論秩序進行合理的管理――盡可能將學生的某些偏離課堂主題的討論引導回“正軌”上,但絕不能搶占學生討論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做的僅僅是控制分組教學活動進行的方向,而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和行為去替代組內、組間的討論與互評。學生通過展示化學教學設計作品提升自己作為未來教師的自信心,通過學生互評完善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明確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找到適合的自我意識定位,在團隊中實現自我價值。
第四階段:師生總結階段。一方面,教師應將學生按照互評指標進行的打分統計出來,為學生展示分組活動的成績;另一方面,應邀請學生代表就實訓課程的全過程談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在實訓課中的收獲。師生總結過程的順利完成也代表著“化學教學設計”實訓課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學生在分組活動及互評中得到了知識理解、團隊精神、個人意識的“三豐收”。
4.“化學教學設計”實訓課程成效反饋。為確認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的積極作用,筆者擬定了針對本實訓課的調查問卷。其中,評分按照likert量表5分制進行,即很不同意1分、比較不同意2分、中立3分、比較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在“化學教學設計”實訓課程中引入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在各方面都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學生對互評活動普遍持有積極態(tài)度,普遍認同評價對知識掌握的促進作用和學習興趣的提升作用。學生對于考核互評這種新穎的模式十分認同,并對這種形式打出了滿分成績。這說明以學生為主體的互相評價模式在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是有重大意義的。
三、總結與展望
通過“化學教學設計”的實訓課程的實踐,驗證了“學生互評”能培養(yǎng)學生協作能力、合作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自我評價,促進學生信息交流,共同提高,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以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為主要出發(fā)點,如何深化學生互評,將其廣泛使用于更多的課程中,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褚榮偉.新課程標準下學生自評與互評方式探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7-8)
[2]黃志毅.“學生互評”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構建研究[J]. New Curriculum Research,2014(2)
[3]黃靜.基于學生互評的翻轉課堂構建――以南通大學文獻檢索課為例[J].中國醫(yī)藥教育技術,2014(2)
一、培養(yǎng)良好的化學實訓學習方式
對于中職類中職類畜牧獸醫(yī)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頭痛的學科,實訓課更是難之有難。怎么學?怎么樣能學好。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在新學剛到校的最初幾次課,教師就要為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學化學,為什么要上好化學實訓課,培養(yǎng)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方式和習慣??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做。
1.基本操作的培養(yǎng)
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授課時,可以從最基本的實訓操作開始授課,反復講解,講練結合,多次示范。如玻璃儀器的洗滌、酒清燈的使用、酒精噴燈的使用與保養(yǎng)、75%酒精的配制等內容要反復講練。對操作規(guī)范的學生,要用多種激勵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對學習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習的集體程序
化學實訓課是一種技能操作課,只有在熟悉掌握后才能對其它專業(yè)的化學相關技能做到舉一反三。為保證課堂效果和質量,化學實訓課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個體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還要培養(yǎng)集體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這種培養(yǎng)應該從新生入學到校的第一次化學實訓課的時候做起。
2.1明確課堂紀律。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常需要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在有張有弛的課堂中,安全、順利地進行學習和操作。如本人就在上課前,和所授課班級的班主任取得聯系,對該班學生進行詳細的了解,然后制定針對該班的實訓室規(guī)則的提綱,在課堂上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引導學生制定出他們能接受的化學實訓課十大規(guī)則。并以作業(yè)的形式將他們的成果展示出來,當場給出分數,這些舉措,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并修訂了他們的課堂行為準則,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2培養(yǎng)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化學實訓課中,必然會有同學間的相互配合。怎么才能發(fā)揮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呢?這需要教師積極、有效地指導。
首先,劃分實訓小組。在新生入學的最初學習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選出組長。在分組活動中,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分工,讓每 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動手操作的機會,防止一些學生被一些能力強的學生全盤包辦整個實訓過程。其次,要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與探究活動實現學生認識、理解、技能與態(tài)度上實質變化。再次,引導學生反思與總結。實訓是實踐活動,是感情思維和理發(fā)思維相互事例的過程。在實訓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實訓操作的基礎上,觀察現象,分析產生實訓現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實訓條件和實訓現象的變化,總結實訓規(guī)律。例如溶液酸堿性的測定實訓中,引導學生掌握常見藥品、溶液的酸堿判斷的規(guī)律,并將這些技能與專業(yè)生產中的應用聯系起來。
二、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紀律
關鍵詞:物理化學;教學手段;教學考核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時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在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可實現“任務驅動確定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高”。
一、教案、講稿和教材
[JP+1]物理化學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工學結合,教學內容的組織必須處理好平衡與非平衡、宏觀與微觀、理論與應用三大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案是教師將教學內容更好地傳授給學生的實施方案,是教學方法、教學安排、教學效果上的設想與構思;講稿是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它側重于教學內容上的選擇與撰寫;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所使用的教學材料,是教案與講稿的直接依托。所以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我們使用校企合作的自編教材,注重物理化學內容的實際應用,強調講稿、教案、教材的相互配套,同時建立了規(guī)范化的試題庫,從而使得這一整套的物理化學教材和教學資料為學生更深入、更豐富地學習和掌握物理化學知識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完善了物理化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二、多媒體課堂
為了實現可視化教學,物理化學教學團隊結合教案、講稿和教材,將多媒體等現代化的先進教學手段引入教學,將物理化學改造成基礎理論與企業(yè)實操緊密結合的新課程,使物理化學的理論教學、實訓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
實踐課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技能和水平。物理化學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物理化學實訓完成。目前,物理化學實訓課程建設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并進入了新的教學境界。
同時,為了提升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有效學習,也為了適應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通信W絡的發(fā)展,適應理論聯系實踐的要求以及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物理化學課必須建設網絡資源,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網絡資源建設包括網絡ppt、網絡視頻、網絡動畫、師生網上互動、網絡趣味實驗等。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化學知識的能力,而且能鞏固和加強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可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引導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LL]
四、教學考核
[TP閆碧瑩tif,BP]
教學考核評價
物理化學課的教學考核采取期末成績、實訓成績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形式綜合考慮給出(如圖1)。課程總成績滿分為100分,期中期末成績占50%,實訓成績占40%,平時成績?yōu)?0%。教學考核總成績=平時成績×10%+實訓成績×40%+期末成績×50%=100分。期末成績以考試答卷的形式體現,主要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計算題等。平時成績通過出勤、遲到、曠課、請假、課堂表現和學生素質等方面給出。實訓成績通過實訓操作和實訓報告來評價。由于實訓成績部分是在學生每次的實訓操作過程中現場給出的,為了保證學生成績的真實性、合理性,課程組教師要遵循客觀、公平、公正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實訓出勤、實訓操作、數據分析和實訓報告書寫等,每次實訓都會給出詳盡的成績評價。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藥物化學;實訓教學;阿司匹林;原料藥;仿真
一、研究背景
原料藥簡稱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特指用于生產各類制劑的原料藥物,是制劑中的有效成分。原料藥在疾病的診斷、治療、癥狀緩解、處理或疾病的預防中有藥理活性或其他直接作用,或者能影響機體的功能或結構。原料藥是由化學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術所制備的各種用來作為藥用的粉末、結晶、浸膏等,但病人是無法直接服用。原料藥只有加工成藥物制劑,才能成為可供臨床應用的醫(yī)藥。
1.國內研究背景
近年來,中國原料藥發(fā)展迅速,已經成為世界制藥原料藥第一大生產和出口國。原料藥是中國醫(yī)藥產業(yè)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占中國醫(yī)藥制造業(yè)生產總值的29.5%,占中國醫(yī)藥商品出口額的50%。我國已經注冊、通過GMP認證、能夠生產原料藥的藥廠有1600多家,其中有一半企業(yè)的原料藥產品不僅可以自用,還銷售給其他制劑藥廠家。江蘇省作為我國著名的原料藥生產大省,對原料藥生產相關人才需求巨大。
2.國內高職院校相關專業(yè)研究背景
要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必須從教學內容、策略、手段和考核等方面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必要的課程理論教學前提下,緊抓實驗實訓根本,建立“因材施教,與時俱進”的高職高專教學取向,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觀念,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質,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3.課程研究目標
在高職藥學的實際教學中,非常需要一種既能體現藥物生產實踐過程,又對場地設備的要求和運行費用都不高的實訓方法。故此,本課程提出構建阿司匹林的原料藥生產仿真實訓室,為突出實踐教學,培養(yǎng)熟悉藥物生產流程且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藥學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礎。
二、阿司匹林原料藥生產仿真實訓室的基本組成
本課程采用適合實驗室操作的儀器設備(以玻璃儀器為主)模擬阿司匹林原料藥工業(yè)生產線,并在此仿真生產線中整合原本藥物化學實訓所需學生掌握的相關操作技能,使學生能在實驗室中按工業(yè)生產流程小量合成藥物。
1.本課程設計的阿司匹林原料藥仿真實訓生產線概覽
阿司匹林原料藥的仿真實訓生產線相互連通,并構成一整個流程的三個區(qū)域:原料藥合成區(qū)、精制提純區(qū)以及檢測出品區(qū)。這三個區(qū)域共同構成一流通的仿真實訓生產線,卻又有一定的獨立性,保證了實訓效果的精準性以及實訓操作的安全性。
2.阿司匹林原料藥的仿真實訓生產線原料藥合成區(qū)詳解
在此阿司匹林仿真實訓生產線的原料藥合成區(qū)中,原料經原料投放區(qū)與經催化劑投放區(qū)的催化劑在控溫反應區(qū)匯合反應,控溫反應區(qū)兩側各設置檢測口監(jiān)控反應發(fā)生的進程,確保反應安全有序進行。反應結束之后,產品經自然冷卻區(qū)送到收集區(qū)進行粗品收集。所得粗品將轉入仿真實訓生產線的下一步驟區(qū)――精制提純區(qū)提純后,通過產品檢測區(qū)檢測合格之后進行包裝儲存。
三、阿司匹林的原料藥生產仿真實訓室的優(yōu)勢
藥物化學課程在實訓中構建阿司匹林的原料藥生產仿真實訓室,通過模擬阿司匹林原料藥在工業(yè)生產線中的相關生產步驟,使之在實驗室中被小規(guī)模復制。在此仿真生產線中,有機整合原本藥物化學實訓所需學生掌握的相關操作技能,可使之流程化。
四、總結
在阿司匹林的原料藥生產仿真實訓室中實訓,學生可以更好掌握基本藥物化學實驗操作,又通過仿真組合使之與實際原料藥的生產更加貼合。學生通過在阿司匹林的原料藥仿真生產實訓室實訓,不僅熟悉藥物的合成方法,對于原料藥的生產后處理、原料藥的純度、雜質的來源以及原料藥的儲存、保管、質量控制也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由此,學生將更有易于開始后續(xù)藥物分析技術、藥物制劑技術課程的學習,并在應聘藥品生產與研發(fā)助理崗位時更具競爭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高專;微課;實訓教學;化工分析技術
1 前言
近幾年,通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使得高校學生使用智能電子產品的越來越多,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產品的使用豐富了我們學生的學習活動。緊接著,大家又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進行著信息的快速傳播,而且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這些的到來給傳統的互聯網帶來了沖擊,也給我們的教育領域帶來了影響。2004年由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提出“微課”。2011年我國的專家學者陸續(xù)開始對微課展開了研究,使得人們對微課有全面、深刻的認識[1-2]?!拔⒄n”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教學視頻為載體,教師圍繞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并開展教學活動[3]。它具有主體鮮明、短小精悍、情景真實、資源多樣、使用方便、應用面廣、高度聚焦、交互性強、半結構化、動態(tài)生成等特點[4]。本文將以化工分析技術實訓教學為例,探討微課在高職高專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2微課在化工分析技術實訓教學中的選題背景
化工分析技術是高職高?;すに囶悓I(yè)的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yè)基礎課,它是依據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采用化學分析法(四大滴定)和儀器分析法(精密儀器設備)對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和形態(tài)、成分含量進行分析檢測,從而指導化工生產過程的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掌握分析工作者所必需的知識規(guī)范和崗位技能,能從事化工產品的生產、監(jiān)測、質檢等工作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課程。
化工分析技術實訓又是深化和鞏固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訓任務的實施,我們發(fā)現很多問題:一是學生課前沒有充分預習;僅憑課堂短短的20分鐘的講解很難掌握實訓目的、原理及儀器的操作步驟,也就達不到快速獨立自主的完成實訓任務。二是學生實驗進程難以把控;在中學階段學習過化學基礎實驗的學生,實訓課上動手操作能力較好,出現問題就會及時與教師交流,實訓任務完成的較快,而沒有基礎的學生實訓課上不知所措,動手操作能力差,實訓中出現問題還怕問教師,這樣就會導致實訓任務完成不了,長期這樣下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實訓中教師要督促學生抓緊實驗、維持課堂秩序、記錄學生實驗表現,很難做到一對一輔導。三是學生課后缺乏實訓反思 ;整個實訓結束后,學生需要上交實訓報告,實訓報告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訓掌握程度,部分學生存在抄襲現象。實訓課后,很少有學生能夠認真反思今天實訓有哪些做的不夠好需要改進,有哪些做的不錯值得保留。
針對上述化工分析技術實訓中的諸多問題,我們提出在化工分析技術實訓課上引入微課教學資源,來提高化工分析技術實訓的教學水平和質量。這門實訓課程主要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強調的是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不但要理解和掌握實訓目地及原理,更重要的是動手操作能力。微課這種教學模式正好可以彌補高職高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化工分析技術實訓教學中有必要引入微課。
3微課在高職高?;し治黾夹g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化工分析技術實訓中常用的儀器設備之一就是電子天平,我們主要以電子天平的使用為題來進行微課的設計、制作與應用探究
(1)“電子天平的使用”實訓設計思路
化工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了基礎化學的基礎上,第二學期進行化工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電子天平是精確稱量的儀器,對物質進行精確稱量又是化工分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的工作之一。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教學思想。在教學設計上采用實驗演示教學法,邊演示邊講解,演示電子天平的操作步驟,講解及分析電子天平的作用原理和三種稱量方法,通過視頻演示讓學生輕松地掌握使用電子天平的操作技能和電子天平實操的考核要點及注意事項;通過教師演示實驗的操作和知識內容的講解,利于學生邊學習邊體會,實操又可以加深我們學生對有關理論的理解,并能靈活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崗位中。
(2)“電子天平的使用”微課的設計與制作
“電子天平的使用”微課通過教學課件的制作、視頻的拍攝、微課的編輯幾步最終形成8分鐘的微課,具體如下:
①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以圖片的形式導入:“食醋酸度的測定、牛奶中鈣含量的測定、自來水硬度的測定過程中都離不開一種重要的定量分析儀器--電子天平”。這種生活中的例子,更能夠拉近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
②以PPt的形式并配有優(yōu)美的音樂,營造樂觀向上的氛圍引入新課提綱:a了解電子天平的構造b學習常用的稱量方法c掌握減量法的操作方法,教師講解語言要充滿激情并具有感染力,這樣的方式改變了原來枯燥無味的知識講解,轉換成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③通過Flas展示,讓學生了解電子天平的構造,用時1分30秒,然后通過ppt形式,講解三種常用的稱量方法。
④接著進行視頻演示電子天平的使用,用字幕和語音提示總結性內容和關鍵步驟,讓學生學會用減量法稱取試樣,并掌握電子天平的使用步驟。
⑤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任務:減量稱量法稱取0.2-0.3克的試樣,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真正學會使用電子天平
⑥教學總結,通過問題思考的形式進行教學總結,使學生掌握電子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項。這也是我們師生互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驗證我們學生學習電子天平的掌握程度,而且通過提問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電子天平的使用的知識。
(3)“電子天平的使用”微課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實訓開始前:將制作好的微課在實訓前一周下發(fā)給學生,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反復觀看和學習。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資料,學生可以了解到本次實訓目的、原理、儀器等;從視頻資料中清楚的看到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步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預習的效果,還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實踐操作,提高學習興趣;
實訓講解:我們本節(jié)實訓課的題目是“電子天平的使用與操作練習”,學生已經觀看了“電子天平的使用”微視頻,那么今天我們主要通過提問和解答的方式學習基本知識點,著重講解重難點。
實訓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實訓,學生間可以互相交流討論。
實訓結束:實訓結束后,學生在實訓室完成數據處理和結果討論,課后再去觀看微課視頻,有助于學生總結本次實訓中的不足,實訓后我得到了什么,哪些我都掌握了,哪些還不會,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明顯的提高我們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4結語
綜上所述,微課的制作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脈絡,豐富教學內容的過程,微課的共享是教師間教學經驗的交流的過程,微課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更是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節(jié)約教師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完成課后知識的鞏固的過程。微課在高職高?;し治黾夹g實訓教學中已經發(fā)揮了它的優(yōu)越性,隨著實踐的深入,我相信微課在這門實訓課程上將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它不僅僅是對我們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和拓展。目前,“微課”作為現代社會新型教學模式應用于實訓教學中仍然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探討,需要在微課程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 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3] 吳秉鍵.國外微課資源開發(fā)和應用案例剖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23-26.
[4]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尤潔,王倩雯,宋飛飛.微課在高職高專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7):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