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2 12:49: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三年級語文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摘 要:在《論語?陽貨》一則中,宰我向孔子提出把“三年之喪”改為“一年之喪”的建議,二者由此發(fā)生了一段甚為有趣的對話。本文試圖以“辨名析理”的方式,從文中所暗含的邏輯問題出發(fā)來解讀該章主旨,并指出孔子只有在處理好“禮”的整體與部分、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之后,方可找到回應宰予的正確門路。
關鍵詞:宰我;孔子;三年之喪
問題思路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上述一段話出自《論語?陽貨》,宰我即宰予,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史記》亦稱宰予“利口辯辭”,不過,雖貴為“十哲”之一,宰予的辯才機智卻不為孔子所賞識,反倒是常遭到孔子的批評。在上述的故事中,宰予質疑三年的喪期過長,要求縮短為一年,這一提議不僅未能得到孔子的響應,宰予本人也被孔子斥之為“不仁”。孔子的態(tài)度符合他對“辯者”的一貫看法:“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fā)生于宰予和孔子之間的這段對話已被各路學者反復咀嚼過,由于前人對這段對話的闡釋多是以范疇或概念為核心的,筆者試圖另辟蹊徑,更加注重對其中所包含的邏輯問題進行探討,并籍著此種邏輯的闡釋路線,增進人們對這段經典對話的理解。
宰予之問
首先,我們看宰予的發(fā)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笨梢哉f,宰予縮短喪期的建議充滿理性和對生民的關懷,并且在他對孔子的詢問中,還聰明地運用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歸謬法”。所有人都知道孔夫子最重“禮”,宰予的發(fā)問便也從這一前提出發(fā),宰予的基本假設或設想是:如果孔子重視“禮”,那么就不應該反對我的提議,因為我的提議本身乃是為了維護“禮”的大局。 大前提:我們都必須維護禮,所有維護“禮”的行動或舉措孔子都應該贊同。
小前提:縮短喪期有利于維護“禮”。
結論:孔子應該贊同宰予縮短喪期的提議。 --!>
“禮”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各種制度、儀式及規(guī)章的集合,在當時社會并不發(fā)達也不復雜的情況下,其作用范圍可謂囊括社會的所有領域。在這些龐雜的禮儀當中,喪禮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抖Y記?昏義》說:“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xiāng)射,此禮之大體也。”又在《祭統(tǒng)》中說:“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當然,儒家對喪祭之禮的重視并不是出于某種宗教上的原因,而是與其關于孝的理論密切相關的,其出發(fā)點乃是“孝道親親”,這種孝道一直延伸到為死者祭奠、守喪之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叭曛畣省奔词窃诟改甘攀乐笠环N“孝”的延續(xù)表達。
那么說了這么多,問題的關鍵在哪里呢?在于喪禮在禮中的地位,在于作為“部分”的喪禮與作為“整體”的禮所產生的矛盾。宰予很清晰的看到如下這一點,那就是孔子初衷與效果的不統(tǒng)一??鬃映鲇诰S護禮的需要必須維護其中作為重中之重的喪禮,但他把“喪禮”這一環(huán)節(jié)看得太重,結果使部分的喪禮給整體的禮帶來了破壞和傷害。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那就是孔子“大水沖了龍王廟”。宰予看到了喪禮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及其負面作用,并藉著孔子思想中“禮”之部分與整體的摩擦問題向孔子發(fā)難,要求降低喪禮在整個禮文化中的重要性,節(jié)省人們的時間和精力以用于維護其他的禮。顯然,宰予的建議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
孔子之應一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孔子是如何應對宰予的詰難的??鬃記]有在邏輯上接受宰予的挑戰(zhàn),而是采取了以感性對理性,以說教對辯論的方式來應對。在宰予拋出問題之后,孔子馬上反問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何謂“安”?“安,定也?!保ā稜栄拧罚?,“安,靜也。”(《說文》)“安”這一詞還在《書?堯典》中出現(xiàn)過,“欽明文思安安”,《康熙字典》曾注:“安安,自然性之也?!币虼耍鞍病笔侵敢环N平靜如水的心靈狀態(tài),而且這種狀態(tài)還要求不摻雜任何雜質,不考慮任何經驗因素。也即說,它是我們人類所擁有的先天道德直覺。而在上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宰予要求縮短喪期是出于某種現(xiàn)實利益的考量,即防止禮崩樂壞的局面出現(xiàn)。宰予雖然最后表示了“安”,但其得出這個結論是出于維護禮之大局的考慮,是一種夾雜較多理性的考量,這與孔子要他從內心直接來感知其行為是否適當是相違背的。
孔子試圖以“安”來“誆”宰予,結果縮短喪期的想法并沒有給宰予帶來任何的負罪感??鬃拥倪@一失敗是可想而知的?!鞍病弊鳛樗饺说囊环N內心感受,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加之每個人的立場和利益不同,在各種現(xiàn)實的考量與理性思維的制約下,想要人們就同一件事情懷有同樣的感受是異常困難的,也不符合人類本性具有差異這一事實。
孔子之應二
孔子在意識到“安”的道德約束力在宰予身上失效之后,又提出了另一個論據,那就是“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也”??鬃右笕藗儽仨殹笆持疾桓?,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三年,因為“三年之喪”是大家普遍遵循的、早已有之的規(guī)章制度。
這里牽涉到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禮”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以“喪禮”為例,我們?yōu)楦改傅碾x去感到悲傷是其內容,而披麻戴孝三年則是其形式。一般來說,內容要重于形式,不管任何時候,在父母去世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悲痛而不是高興,但表達悲傷以及祭奠的形式卻是隨時代而變化的。譬如,我們現(xiàn)在對死者進行火葬而不再是土葬就是一種形式上的改變,但這種改變并不代表我們對已故者的尊敬和懷念有所減損。
孔子對“禮”形式的偏執(zhí)隨處可見。譬如《論語論語?八佾十七》中曾載有這樣一段生活場景,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在孔子看來,子貢為了一只羊而置“禮”于不顧是不對的,即使這個“禮”已經名存實亡。我們再看下面《禮記?檀弓》中的一則故事: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笨鬃釉唬骸跋韧踔贫Y,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弊勇仿勚斐?。
子路想為其姐姐多服喪些日子甚至都遭到孔子的嚴厲制止,由此可見孔子對禮的整個程序的遵守和執(zhí)行是寸步不讓的。
孔子對禮的形式的執(zhí)著一直被后人斥為“保守”、“僵化”、“落后”,但孔子這么做不是沒有道理的。試想,如果人人都如宰予那般要求縮短喪期,那么既然宰予可以提出“一年”的建議,其他人也就一樣可以提出諸如“半年”、“一個月”、“一個星期”甚至“一天”的建議,最后誰來統(tǒng)一這些意見呢?還是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行了呢?顯然,如此下去,“禮”也就不成其為“禮”了。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孔子的話中有一點是正確的,那就是“禮”的約束力來源于它的“通”性。正是大家都這么做,使它具有了某種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一旦某個人違背,就會遭遇來自社會輿論方面的壓力。缺乏這種共通性和權威性,“禮”的道德約束力是無以寄存的。
綜上所述,在上述情境中,孔子唯有在處理好“禮”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問題以及“禮”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之后,方可能找到回應宰予的正確之路。事實上,這兩個關于“禮”的邏輯問題同樣也為難著21世紀的現(xiàn)代人。我們總是一方面要求制度的規(guī)范化,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強調制度的人性化,而處理二者之間的矛盾在筆者看來有賴于我們對上述邏輯問題做出更清晰的回答。(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關鍵詞 元好問 現(xiàn)實主義 建安文學 杜甫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代文學大家,堪稱金代文學史上一代人杰。他不僅是個有著明確創(chuàng)作追求的詩人,同時也是一論自覺的文學批評家,元好問現(xiàn)存詩一千四百余首,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他的詩論作品《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楊叔能小亨集引》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其中,《論詩三十首》,是繼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后,以絕句的形式系統(tǒng)地表達詩歌理論的又一重要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元好問直接或間接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從他對前人的評價總結中,筆者體會最深的是他對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詩風的繼承與提倡。
一、對建安文學的推崇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極力宣揚恢復建安以來的詩歌優(yōu)良傳統(tǒng),筆者認為他所推崇的建安傳統(tǒng),主要是建安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他在第二首中論道:“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覺兩雄??上Р⒅輨⒃绞?,不教橫槊建安中?!痹脝栒撛姀慕ò膊抛诱f起,鐘嶸在《詩品》中說,“曹劉殆文章之圣”,元好問也以曹植、劉楨為代表說起,從“曹劉坐嘯虎生風”中,可見他推重建安詩人的是他們在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概和力量,元好問欣賞他們的慷慨激昂、悲壯動人。曹植《前錄自序》里自云:“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彼衷凇顿浶旄伞分性疲骸翱犊斜?,興文自成篇?!辈苤驳脑姼杳黠@的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抒發(fā)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抱負,寄托詩人欲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典型代表的是《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然而書寫志向的同時,曹植詩中又常彌漫著戰(zhàn)亂環(huán)境所賦予的悲涼慷慨情思和對人生無常的嘆息。歷史上的建安時期,戰(zhàn)亂連年、民生凋敝,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在給英雄們建功立業(yè)提供可能的同時,激發(fā)了人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當時一流的文學家們都卷入了戰(zhàn)爭,他們用文人特有的眼光把他們的經歷紀錄下來、以文人的特有的情懷評價、審視這一時期的現(xiàn)象,并用文人特有的文筆激勵人們的斗志。鐘嶸在論建安文學時,明確提出“建安風力”,劉勰論及建安文學總結了“風骨”理論,無論是“風力”還是“風骨”,其來源都是當時特定的社會現(xiàn)實所喚起的特定精神――傷時憫亂、哀民涂炭。西晉時期,王敦每酒后輒詠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唾壺為節(jié),壺邊盡缺。高遠闊大、悲涼雄渾一直是曹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操《短歌行》詩云:“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薄吧讲粎捀?,水不厭深,周公吐甫,天下歸心?!笨犊谋?,雄渾的氣勢表現(xiàn)了曹操高遠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心,能激發(fā)起讀者積極向上的精神。由戰(zhàn)爭亂世刺激而產生的慷慨激昂情懷構成了建安風骨的主要內涵,使這一時期詩人的作品表現(xiàn)出慷慨縱橫、激越昂揚的風格。然而,戰(zhàn)亂同時帶來的“生民涂炭”,生命的朝不保夕,給人們帶來生命無償、歲月不居的深沉嘆息。這一壯美、蒼涼的風格是這一時期現(xiàn)實生活的集中反映,生動寫照。元好問之所以標舉豪邁悲壯的審美標準,源于這一風格是建安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并且,對于這樣一個現(xiàn)實轉化為文學作品的過程,元好問感同身受,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宗社丘墟之感,發(fā)為慷慨悲歌”,他所處的時代是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端尖銳的金末元初時期,民族斗爭不斷,國破家亡、國難民艱,這一連串的動蕩、不幸,激起了元好問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所以元好問認為客觀的社會現(xiàn)實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源泉,豐富的生活體驗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他標舉反映現(xiàn)實的詩風,提倡切身體會、感受,他在《論詩三十首》二十三中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高度贊頌南朝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的是眼前景,即景抒情,充滿了生活氣息,飽含蓬勃生機。而同時在二十三中,他對脫離生活、缺乏社會內容的詩作給予了批判,他說“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江西詩派代表作家陳師道,愛苦思苦吟,錘字煉句,以“閉門造句”見稱,“平日出門,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思之,如病者,或累日方起”,黃庭堅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句。元好問在此借用黃庭堅的話批評陳師道作詩無補于世、浪費精神、實在可憐??梢?,無論建安詩人的悲壯雄健,還是一如謝靈運的清新、自然,風格雖有不同,然而他們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從中可見,元好問論詩的標準之一是對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繼承。
二、對杜甫的推崇
元好問推重唐詩,唐詩中最欣賞杜甫,所以他對杜詩有專門的研究《杜詩學》。元好問在《杜詩學引》中說:“竊嘗謂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今觀其詩,如元氣淋漓,隨物賦形;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時期,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動亂情況,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xiàn)實,成為杜詩的突出特點。由于對離亂生活的經歷與特殊體會,杜甫詩中常有“瘦骨伶俜的壯丁、被抓應役的老婦、新婚即別夫的嫁女、子孫死盡的老人、無家可歸的老兵、在顛沛流離中扔掉孩子的母親”等形象,而這些都是在戰(zhàn)亂的時代,社會悲劇加身的無辜者形象?!叭簟薄ⅰ叭齽e”描繪了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的歷史,《月夜》、《羌村》、《述懷》描寫了貧賤夫妻、饑寒兒女,杜詩中始終交織了國恨與家仇,國恨使家仇更痛徹,家仇使國恨更具體化,而這些都是安史之亂時期特定的社會歷史的生動紀錄。杜甫的詩歌多是以反映現(xiàn)實社會人生為目的,取材多是時事和他曲折的生活經歷,用敘事手法寫顛沛流離的社會生活,用紀行方式書寫山川風物,細膩、真實,感情真摯。他論詩亦如此,在《戲為六絕句》中,他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彼^“親風雅”實際就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表現(xiàn)為寫時事的寫作傾向,把文學從側重于抒發(fā)個人情思引向寫民生疾苦,從書寫理想引向寫實。所以本著杜詩的現(xiàn)實主義宗旨與精神內核,面對標榜以學杜詩為宗旨的江西詩派,元好問直指江西詩派并沒有學習到杜詩“善陳時事”、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弊病,他在《論詩三十首》中說道“古雅難將子美親”,這是說江西詩派雖然打著學杜的旗幟,其實其創(chuàng)作已遠離杜甫的道路,他們的學杜只是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仿效,而沒有學到杜詩的精髓。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黃庭堅,自認為得詩法于杜甫,但他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論主張只是“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他認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爾?!痹脝柺冀K堅持自己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審美標準。提倡創(chuàng)作應親身實踐、思考現(xiàn)實、體察民生,詩歌失去了現(xiàn)實依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他在《論詩三十首》十一中說“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創(chuàng)作只有“親到”、“眼處”,才能產生有“神”的詩句,而“暗中摸索”,脫離現(xiàn)實,憑空想象,暗中虛擬,總不是真實之境,對于創(chuàng)作只是白費精神。
三、元好問的詩文創(chuàng)作
元好問是一代文論家,但首先他是位詩人。其現(xiàn)實主義詩學觀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詩論中,而且用他的創(chuàng)作來詮釋自己的理論主張。他欣賞建安風骨、心儀杜甫,因為他與他們有著相似的社會經歷,相似的民生意識,他們都是站在百姓立場上的士人,都是為反映百姓疾苦而紀錄現(xiàn)實的詩人。元好問早年,從師郝天挺,業(yè)成之后,“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趙禮部見之,以為少陵以來無此作也,以書招之,于是名震京師,目為元才子。”當時,世人見好問詩,能突破時間時代的限制,直接把他比杜甫,可見好問詩風一如杜詩?!端膸烊珪偰?遺山集》提要中,記載評價好問,說:“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以詩存史”,這是對元好問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充分肯定,可見遺山詩亦有杜甫“詩史”的特點。因為親歷戰(zhàn)亂的流離失所,目睹亡國的慘痛,元好問將個人的際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喪亂詩”記錄了他所目睹的山河破碎、生民涂炭。蒙古兵圍金鳳翔,鳳翔失陷后,元好問隨即寫下了《岐陽三首》,詩云:“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fā)陰機。三秦形勝無今古,千里傳聞果是非。偃蹇鯨鯢人海闊,分明蛇犬鐵山圍。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保ㄆ湟唬鞍俣P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其二)“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北風獵獵悲笳發(fā),渭水瀟瀟戰(zhàn)骨寒。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保ㄆ淙┤自娭惺紫让鑼懥锁P翔城被蒙古軍包圍時,固若金湯的局面,詩人只能長歌當哭,然后記錄了攻陷時人民流離失所和金兵橫尸野草的慘狀,表現(xiàn)了詩人對侵略戰(zhàn)爭的譴責。最后追溯戰(zhàn)爭失利的原因,是金宣宗雖置秦關等處九個防御使,但形同虛設,天險尚在而武備不修,只能任人侵略的事實。如今讀來,那段慘痛的歷史尤然在目,讓人心痛。從中可見好問“詩史”的具體表現(xiàn)。金亡后,他寫下了《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其二中道“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真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zhàn)地風來草木腥。精衛(wèi)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徑?”詩中記載了蒙古鐵騎兵臨城下,金哀宗親自帶兵出征,然兵敗退走的歷史事實,詩人用沉雄的筆勢抒發(fā)了國破家亡的巨痛。城破后,元好問被蒙古軍押送至聊城,沿途的情景,讓他心情悲涼至極,遂寫下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詩云:“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其一)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ㄆ淙保娭忻枋隽送局忻晒疟б鈸寠Z的行徑和戰(zhàn)后凄慘的景象,慘烈而無情的現(xiàn)實使詩人譜寫了一首首絕望哀歌。
參考文獻:
[1]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2]李明高.《文心雕龍》譯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9.
[3]趙翼.甌北詩話[M].胡主佑,霍松林,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4]馮至.馮至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一、征文對象
本次論文征集活動面向全國范圍內色彩領域科技工作者,邀請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會員、基地企業(yè)、理事單位科技工作者參與,歡迎廣大色彩科技人員和色彩應用人員踴躍投稿。
二、征文類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開發(fā)表或在三年內公開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性論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發(fā)表的論文),已請注明出處。
三、征文內容
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領域的各類研究及應用成果。內容包括:紡織品、服裝及服飾、工業(yè)設計、汽車工程、城市規(guī)劃、城市建筑與環(huán)境色彩、室內裝飾、光學、照明設計、數(shù)碼設計、印刷技術、色彩文化、藝術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設計、個人形象設計等。
四、征文要求
(一)內容
立意新穎、色彩應用具有時代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圍繞主題、理論或方法創(chuàng)新務實、觀點明確、資料翔實、文獻引注規(guī)范。
(二)篇幅
論文正文字數(shù)不超過5000字、摘要不超過300字。 (三)格式
論文采用Word文擋,頁面按A4紙排版,正文字體為宋體五號字,單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題目;(2)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關鍵詞:(6)正文;(7)參考文獻;(8)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稱職務、研究領域和成就、通信地址、電話、傳真和E-mail。請在參考文獻之后附作者簡介。“作者簡介”請用五號黑字體左起頂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簡介在200字以內。論文中圖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論文應為作者原創(chuàng),尊重知識產權,不得抄襲剽竊他人學術論文和學術觀點及圖片,無侵權或版權糾紛,組委會不承擔核實義務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責任。
五、論文提交
請于2012年9月30日前將論文和論文征集登記表以電子郵件方式發(fā)送到組委會電子信箱,并將報名表傳真至組委會。論文征集登記表請登陸.cn下載。
六、其他
(一)經評審,入選的優(yōu)秀論文將由國家正規(guī)出版社公開出版,為論文作者頒發(fā)優(yōu)秀論文證書,并擇優(yōu)在《流行色》、《色彩中國》和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網站等媒體刊登。論文集將被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集全文數(shù)據庫”收錄。
(二)部分入選優(yōu)秀論文將推薦在11月30日召開“紀念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報告會上宣讀及做學術交流。
(三)本次論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聯(lián)系方式
聯(lián)系人:秦愛梅
電話:010-85229522 85229582
傳真:010-85229531